“不務正業”的文科生“交互新人”到大廠設計師,都踩了哪些坑?

怎麼才能不辜負每一段用心成長的時光呢?新人設計師的“成長真經”,拿走不謝~

人生前20年,從來不知道何為“交互設計”的文學專業的文科生,如何經過一番“不無正業”的操作後,開啟了她的設計之旅。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獨特學習經歷,又讓她具備了哪些獨特技能點?

怎麼才能不辜負每一段用心成長的時光呢?

今天小Z推薦的這篇文章,適合新人設計師閱讀,它來自今年站酷推薦圖書《“營”在設計:電商運營設計修煉手冊》,圖書作者是京東零售用戶體驗設計部-運營設計部,那裡的設計師們來自五湖四海,擁有不同的能力、閱歷、性格和興趣,相聚在一起後只有一個目標:提升用戶體驗,讓用戶享盡網購樂趣。

文:陳睿婷/ 京東零售用戶體驗設計部-運營設計部

在人生的前20 年裡,我的經歷和交互設計幾乎沾不上邊。
直到大二時機緣巧合,接觸了相關的內容,才產生了對成為“交互設計師”的嚮往,並在碩士階段進行了跨專業的設計學習。
當我拿到實習轉正的offer 時,看著錄用信上“交互設計師”的崗位名稱,內心既喜悅又感慨,想著幾年“不務正業”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卻沒想到,這也是我正式作為一個交互新人“踩坑之旅”的開始……

思維之坑:以成果為導向,拒絕無效努力

回想剛到公司的我,對一切都抱有新鮮感,積極參加組內的大會小會和頭腦風暴。今天想改進審稿的流程,明天又想優化週會的製度,但每件事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想法很多,真正落地的寥寥無幾。
這是因為我不夠努力嗎?看著我入職以來的加班時長統計,似乎並不是。
我的確“看起來很努力”,然而到了月度總結的時候,能夠拿出來細說一二的成果,依然寥寥無幾。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從學生到職人,面臨的第一個“坑”,就是思維上的轉變。
在學校中,老師重視的是對個人通識能力的培養,而在職場中,則是以產出的成果作為最終的衡量指標。
舉個例子,在學校中設計解決方案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天馬行空的概念設計,即使很難落地,但這種發散思維正是學生時代的閃光點。
然而到了職場中,業務資源、開發資源都是項目實際落地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能否更好地“戴著鐐銬跳舞”,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推動想法落地,為公司帶來可見的增長價值,才是體現一個設計師專業能力的所在。
東奔西跑的我,只憑著興趣做事,卻沒考慮這些事能為當下的我與團隊,帶來什麼成果和價值。即使是半途而廢的項目,也應當仔細复盤,尋找能供後來人參考的前車之鑑,而非不了了之,白白浪費了自己前面投入的努力。
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與其把10 件任務完成到60% 後原地踏步,為什麼不集中精力,把一件事做到100% 呢?

實操之坑:心急做不了好設計

1

請把50%的排期,花在需求分析上

剛接觸需求時,最讓我不知所措的問題就是:“這個頁面,你估計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作為一個有著“雄鷹夢”的職場菜鳥,生怕把時間說長了,會讓前輩和老闆們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這樣的頁面都要做一周?然而我的經驗值擺在那裡,“明天就給”這種豪言壯語也不敢妄自承諾。思忖再三,仍是支支吾吾,沒個結論。
看到我這樣為難,前輩們都忍不住笑了:“你就按自己節奏來唄,別強行壓縮自己的時間,畫稿子本身其實費不了太久,把需求想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聽到這話,我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與其糾結時長這種“面子工程”,把項目做出好結果,才是最主要的目標啊!
隨著做的項目越來越多,腦中積累的交互樣式逐漸豐富,我對前輩的話也越來越感同身受。
對於大部分不需要復雜動效和跳轉邏輯的項目來說,畫交互稿的時間可能只佔用了整個項目的30%,剩下的70%,除了與業務側溝通確認的時間,我都會用於進行需求分析。
正如那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福特的故事:“當你直接問用戶需要什麼時,他們會告訴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馬,而不是一輛汽車”。面對有限的設計排期,將時間花在分析用戶的真實需要上,才是最合理的投資。至於原因,一是在於好的設計方案,往往都是來自精準的設計發力點;二是因為,設計發力點的提取又是基於準確的用戶需求分析之上的。先提取出正確的發力點,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方案產出,可謂環環相扣。與其急著找馬,不如多花些時間為用戶造車。

2

多想一步,多問一句,多做一點

在設計方案時,除了需求分析,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拒絕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方案”。
例如,設計一個跨品類會場時,當我確定了所有可能會出現的品類商品有哪些之後,我腦海中可能就已經蹦出了一個能夠涵蓋所有商品的樓層包裝或者故事。隨後的所有思考都會圍繞著這個“靈光一閃”打轉,所謂的“方案發散”自然也就稱不上了。
一開始我還會為自己“腦筋靈活”這麼快就定出個方案感到沾沾自喜,時間久了,才意識到這其中的問題所在:這個方案真的是用戶想要的嗎?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設計師往往被認為是最需要創造力的一群人,而根據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的劃分,判定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衡量:

(1)流暢性(Fluency):一定時間內快速發散出大量想法的能力;
(2)變通性(Flexibility):能為不同想法賦予差異性的變通力;
(3)獨創性(Originality):想出與眾不同點子的原創性;
(4)精密性(Elaborate):在進行發散性思維時仍能詳盡關注細節的能力。

想要做一個優秀的交互設計師,自然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創造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多想一些方案,多問一些用戶,多做一些調查。若太容易對自己的方案感到滿足,而沒有“多想一步”的意識,可就真的是把“為用戶造汽車”變成“閉門造車”了。
那麼到底做到什麼程度,算是把車造成了呢?
你可以把自己分別想像成交互同事、需求方、視覺設計師與開發人員,站在他們的角度對分析和框架進行發問:為什麼這個部分是這樣設計的?這裡我能不能換個內容?有什麼資料能證明你的猜想嗎?不做這一塊會對頁面造成什麼影響?如果對於每個問題你都心中有數,言之有物,而不是空穴來風,拍腦作答,那麼離“出廠交貨”也就不遠啦。
你看,對設計師來說,時間是真的不夠用啊。

成長之坑:戰術懶惰不可取,發掘無可替代性

1

借力使力不可恥,原地踏步才可恥

進入公司後,作為一個交互新人,如何快速成長就成了我需要重點攻克的課題之一。好在我們團隊的氛圍比較開放,於是我很快就有了獨自組織項目的機會:為流浪貓群體設計一個公益H5,目標在於獲得盡可能多的傳播量,以擴大團隊影響力。

雖說之前產品設計的方法論看了不少,團隊日常也會有互動項目,但自己親自從0 到1 地進行設計還是第一次。該如何定位,如何組織故事線,如何協調視覺與開發資源,如何宣傳……問題像潮水一樣向我襲來,使我應接不暇。
然而,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想不通的事情自己多想想就好了。於是我就以極其慢的速度獨自向前死磕,十幾個頁面硬是用了小半年,即便如此,最終的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

事後與導師以及前輩們复盤時,我意識到自己再次落入了“無效努力”的坑中,只不過這次這個坑稍微做了些偽裝,我就不認識了。
在團隊中,大家都是彼此的資源,都是為了實現讓團隊、公司發展得又快又好這一目的才被招聘進來的。面對全新的領域,虛心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甚至在和前輩們溝通過後,直接運用他們先前總結好的思維模板和已經驗證過的思維方式,都不失為讓自己快速進步的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會看得更遠。自己從頭開始步步死磕造輪子,看似有志氣,實際上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罷了。只要你謙遜有禮,提出的問題都經過自己的思考,相信前輩們都會細心為你解答的。

花了時間和資源,卻沒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才是大家最不願意看到的。

2

與其百花齊放,不如一枝獨秀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新興產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今天是人工智能,明天是語音交互。
我又是個容易焦慮的人,生怕一天不學習,就被時代落下。於是機器學習的書籍買了一大堆,最終卻成了我的最佳枕邊催眠讀物。
又過了段時間,UGD(User Growth Design,用戶增長設計)的思路又風靡了起來,回想起友商曾經提出的“全鏈路”設計思想,我又開始盤算著,是不是該學個代碼?

很快到了年底,大家該制定自己來年的目標和成果了,正巧最近做的幾個項目都涉及用戶研究,讓我覺得有些吃力,於是我又將“學習用戶研究知識”列進了自己的待辦清單。

結果如何呢?當然是一件事都沒有完成了。

雖然自己這種“熱衷於了解新鮮事物”的勁頭,還是挺值得嘉獎的,但試圖用自己的一時興起,來與人家的本職技能抗衡,就頗有些用力過猛的意味了。

作為交互設計師,在不同的行業可能會有不同的能力圖譜,例如,從事語音產品設計可能需要了解一些語言學方面的東西,而身在運營設計部的我也需要有一定的運營知識。但總體來說,交互設計師的核心能力依然在於如何為用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時代已經越來越習慣於利用焦慮,甚至販賣焦慮,而我們要做的,不是被瞬息萬變的風向推著東西南北都走一遍,而是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當前的自己最需要提高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足以讓自己在交互設計師的群體中不被替代?是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還是對代碼實現層面的把控?
對我自己而言,因為有著四年的文學本科背景,那麼對於文案的撰寫,我可能就會有相比其他設計師更敏銳的感知度。將這一點作為我在設計之外的綜合能力進行發展,就是一個性價比相對較高的選擇。在這上面花費的學習成本,也不至於擠占我對於本職工作的鑽研時間。並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負擔得起百花齊放所需要的養分,分清主次矛盾,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寫在最後

轉眼間,從我離開學校到成為“社會人士”也有一年光景了。現在的我依然在“踩坑、爬坑、踩新坑”的過程中摸爬滾打著,但隨著經驗值的逐漸提升,“打怪升級”的道路也漸漸變得平坦起來。

發展是一個曲折前進、螺旋上升的過程。踩坑不可怕,記得爬出來,認清這個坑的模樣,不要重複掉進一樣的坑,就能往前走得更遠。

本篇圖文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

本期策劃&編輯:張曦

封面圖片:站酷海洛,圖片編號1415376743

END

《“營”在設計:電商運營設計修煉手冊》

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來源:“不務正業”的文科生“交互新人”到大廠設計師,都踩了哪些坑?


數位轉型服務諮詢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Article

為什麼你始終做不好版式設計?

Next Article

排版《玉女心經》之網格拘束率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