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H 產品分析- 進擊大廠設計方法論

好久沒寫文章了,這次我們來走近玄學。

5WH / 5W1H /六何法是一個幫助我們完成任務的分析工具,由美國政治學家拉斯維爾於1932年提出,並經過不斷的優化和更新。廣泛應用在企業管理、學術研究、生產管控、日常生活中。

別看這種專業縮寫名詞挺高大上挺唬人的,實際上它們的原理特別簡單,我們重點關注的就是5W1H 的基本應用概念。

5W1H 中是下面名詞的縮寫總稱:

1. WHAT :要做的產品、需求是什麼

2. WHY :為什麼要做這個,原因是什麼

3. WHO :設計給誰用的,對像是誰

4. WHERE :產品使用的場景、環境是什麼

5. WHEN :什麼時候開始做,時間節點呢

6. HOW :要如何完成相應的工作內容

它的中文翻譯叫六何分析法。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How Much 的叫七問分析法(5W2H),增加了How Much、How Feel 的,叫八何分析法(5W3H),奇怪又沒有用的知識又增加了……

不難看出,5W1H 模型,就是提出5 個問題,通過收集、定義這5 個問題,找出解決方案的做事方法。

5W1H 只是一種做事的方法,它指導我們規劃工作的順序和步驟,幫助我們更清晰有序的分析產品、規劃工作。

除了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應用,UX 設計師在項目開始前的分析也同樣可以通過這個工具,來了解需求、制定工作計劃。

下面我們做個簡單的講解,在UX 項目流程中,5W1H 應該如何落地應用。

第1 步- WHAT?需求是什麼

在這次項目過程中,主要的需求有哪些,目標是什麼,是我們首要明確的內容。

在前面認識產品需求的分析中,我們引用過網上的一個需求案例:

這裡麵包含的需求條目,並不是每條都和設計有關,有一些需求內容完全是由前後端開發來完成不需要設計師參與。

WHAT 步驟所做的,就是對每次項目的PRD 和需求進行篩選,定義出和我們有關的具體需求和條目。

了解我們要設計什麼東西,雖然已經可以開始推進設計了,但那就顯得太業餘了。

對於進階的設計師來說,做出好設計,是一定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來做判斷的,WHAT 第一步是幫我們標出靶心,然後後面的4 個W,幫助我們進一確定風向、距離、大小等其它因素。

第2 步- WHY?為什麼要做這些需求

每一個項目需求的製定,都會有它產生的原因,我們要去追本溯源,了解它是怎麼被制定出來的,要實現什麼目的。

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非常多方面的,如果是產品團隊在製定需求的過程中UX 設計師就高度參與,那麼相信你自己已經可以分別回答得出來。

要是這些需求的製定設計師沒有參與,那麼設計師是需要通過產品需求評審過程,或是單獨找產品經理、老闆核對,來搞清楚不同需求制定的理由。

可能有通過數據分析做出的判斷、也有用戶的建議反饋、產品的戰略轉型、投資人的特殊要求、針對競品的防禦功能……

了解的越多,對於你理解產品和參與項目而言,就越有利。

第3 步- WHO?給誰用的

這一步其實就是明確需求對應的目標用戶群體。

多數同學應該都清楚,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目標群體,用戶畫像。但在團隊內部,尤其是做需求的時候,光靠籠統的畫像是遠遠不夠的。

任何產品隨著用戶數開始增長、內容增多以後,用戶的類型就需要進一步被細分。比如付費用戶、白嫖用戶,基礎用戶、資深用戶,中年用戶、低齡用戶等等。

業務、功能的製定,必然會產生對不同類型用戶的影響,或者就是專門針對他們制定的。在這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需求針對哪些用戶,以及他們的特徵、痛點和需求。

如果對目標用戶的理解非常的模糊,是需要我們應用一些用戶研究的方法來進一步做分析,包括不限於:

1. 用戶畫像

2.用戶移情圖

3.用戶訪談

4.問卷調查

5.數據統計

只要了解用戶,我們才能做出“符合業務需求和用戶體驗” 的優秀設計。

第4 步- WHERE?應用的場景是什麼

應用的場景,即需求實現後被應用在什麼場景,解決哪些問題,便於我們制定對應的交互策略和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分別使用用戶體驗地圖,可用性測試等方法,對場景、流程的深入做深入分析,為具體交互做指導性建議。

比如,在我們近期做過的日日煮的改版過程中,要對菜譜頁面進行重構。除了定位這個頁面的位置外,還了解用戶會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其中最重要的場景就是——烹飪過程中

用戶一邊做飯一邊看菜譜,是非常普遍的,而在廚房手忙腳亂備菜、熱鍋、調製、翻炒的過程中,是不會一直拿著手機的,一般打開菜譜後放在一邊。這時候用戶雙手往往都被佔據,並且注意力不會長時間集中在屏幕上,且每次看屏幕的目的是集中在某個步驟的細節內。

所以,我們在給出解決方案的時候就是優化步驟呈現形式,容易被區分,並且可以進入沉浸模式,每次使用手背滑動就可以快速進入下一個步驟中,減少用戶使用的阻力。

第5 步- WHEN?什麼時候開始和完成

這一步即我們對完成項目的時間安排,制定對應的排期。

每一次迭代更新,不是產品發出一堆的需求和一份厚厚的PRD,然後定個時間到截止日期交稿,而是根據敏捷的原則會拆分成多個節點。每個節點完成其中一部分內容,然後內部進行評審、修改、開發。

每個節點包含的需求條目有哪些需要團隊內部協商,但是時間的排序肯定是越重要越緊急的需求越靠前,佔用的時間越多。

識別需求優先級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過上一篇分享的KANO 模型來排序,必要型優先級最高,魅力型最低。

另一方面,就是根據團隊開發人員、產品、運營等相關協作人員的排期來製定。比如負責某業務模塊的開發請婚假不在,那麼肯定不急著先做他那的需求。

對於大廠來說,產品團隊成員對業務的排期是至關重要的,不止影響團隊效率、 OKR 執行,還關乎KPI 績效考核。

第6 步- HOW?應該怎麼做

經過前面這麼的問題,到最後一步,就是該思考怎麼動手完成設計了。

根據了解的需求點、目標、用戶、場景、排期,我們可以開始製定更具體的設計方案了。通過類似參考、原型、飛機稿等內容,將我們思考的結果轉化成“實物” 進行輸出和評審。

要謹記,經過一系列調研、分析,形成思考結果的過程是要動手去設計做嘗試的,而不是簡單用幾個關鍵字、短句來概括,那就沒有任何意義。

要通過盡可能具體的原型、設計、圖例,來描述下一步設計過程中要實現的設計效果,即我們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完成完整的5W1H 的分析流程。

之後,我們再展開具體的設計執行……

5W1H 這種分析方法,是比較宏觀的分析工具。它的應用是針對整個項目的開展來進行,幫助我們圍繞產品需求有計劃有邏輯性的製定解決方案。

在這個框架下,就方便我們決定要引入哪些其它分析方法或者理論內容,例如SWOT、KANO、AB TEST、RMF 等工具。

也因為我們對整體的認識更清晰,決定了我們應用理論和其它分析模型的精細度、細節方法。讓設計師在項目處理過程中可以更靈活,更專業,更游刃有餘。

當然,這些分析工具,需要大家多多實踐,才能更好的掌握,為職業助理。

我們下篇再賤……

來源:5WH產品分析-進擊大廠設計方法論


數位轉型服務諮詢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Article

設計師必看的色彩與應用指南

Next Article
undefined

深度解析App中的卡片切換與交互手勢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