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藝學員專訪| 跨越5個國家,作品集包含近20個專業,她是如何拿下RCA的?

“我並沒有很想要做出多麼漂亮的作品,相較於此,我更希望能做出高度實用性,和文化討論性的設計,讓人們關注到更多需要被關注的人群和事情。”——Ziyi同學從Consumer Behaviour轉專業零基礎拿下RCA、LCC平面設…

皇藝學員專訪| 跨越5個國家,作品集包含近20個專業,她是如何拿下RCA的?

“我並沒有很想要做出多麼漂亮的作品,相較於此,我更希望能做出高度實用性,和文化討論性的設計,讓人們關注到更多需要被關注的人群和事情。”——Ziyi同學

從Consumer Behaviour轉專業零基礎拿下

她的作品集包含

她的作品集項目橫跨

她就是我們今天專訪對話的學員

對自己的優劣勢有明確認知,讓她零基礎轉專業,拿下RCA

零基礎轉專業,申請碩士平面設計,想要拿下RCA/皇藝,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難的,其實對於Ziyi同學來說,也是如此。雖然本科期間有過Fine Arts相關的學習經驗,但是設計基礎相較其他非轉專業學員來說,仍較為薄弱。

在認識到這一點後,Ziyi同學很快開始了自己的基礎訓練課程,並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了自己的作品集創作。在基礎課期間,與老師不斷的深入接觸後,老師也發現Ziyi身上區別與其他學生的優勢:

首先,她非常有想法,總有想不完的有趣點子,她擅於發現一件事物的另一面,也熱衷於去嘗試全新的事物,獲得新的技能;

其次,她對自己的申請非常有規劃,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比較薄弱,需要加強去補足;

與此同時,她本科期間Visual Art Study & History的學習基礎,為她奠定了較深的“跨學科”意識和基礎。

借助於這3點優勢,基礎課一結束,Ziyi與老師便很快開始了作品集課程。首先從本科期間與設計相關的Fine Art基礎上入手,提煉出Ziyi能夠掌握、並且感興趣的方向,通過有趣的話題,來展現出Ziyi的申請優勢。


Q:可以先和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你個人的申請背景嗎?包括原專業、申請專業這些。

我申請的是平面設計專業,現在拿到了RCA和LCC的offer,過幾天還需要做聖馬丁的面試。我本科是在加拿大上的學,修的是Consumer Behaviour和Visual Art Studio & History的一個雙學位。有一點Fine Arts Diagram的學習經驗,但事實上Fine Arts和設計差距還是很大的,所以也相當於是零基礎吧。

我在學校的時候,很少會上與繪畫相關的課程,大部分課大都是有關媒體、雕塑、Prints、攝影等一些偏媒體方向、混合媒介這樣的。

我的作品集課程前前後後加起來上了有一年半吧,我最開始上了大概有10節左右的基礎課,因為我之前完全不會那些軟件什麼的,所以老師其實是從頭開始教我的。後來就是我的一個一個作品,我的作品集裡一共有8個項目,好像比大部分同學會多一些,所以時間上可能比其他同學會稍微長一點。

這些項目有幾個是我最開始從Fine Arts入手去做的,之後又進行了延展和擴充做出來的一些小項目。

Ziyi同學的作品集,一共8個項目

Q:

我覺得是有的,因為就皇藝來講的話,我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就表示,他看到我所有的作品,最最最喜歡的一點就是,我一直在做跨學科的混合應用,我覺得這也是因為Fine Arts Diagram在我做作品集過程中,給我幫助很大的原因。

其次,我的專業老師Dong老師,在我平時創作和上課過程中,也特別鼓勵我去嘗試“跨學科”的創作,因為首先我確實沒有什麼美術/繪畫基礎和背景;並且Fine Arts無論是討論的角度,還是它研究的話題,其實都是比較容易找到一些特別的出發點的。

因此Dong老師就提出建議,希望我可以從我Fine Arts這邊的專業背景中,提煉出一些我個人非常感興趣的專業方向,然後去做一些有趣的、能展示出我申請優勢的項目。我們的課程一開始,就確定了這樣一個大方向和方式,之後我每次一旦有了什麼想法,就會第一時間去和Dong老師交流討論,和她商量這個想法。

每次Dong老師都不會讓我單純的局限在設計這個範圍內去思考,而是會從Fine Arts或者其他專業的角度,去引導、擴充我的想法。之後再將我們兩個人的想法和討論結果融合一下,慢慢去發展、梳理思路,最後去將我們的想法和結果做出來。

老師引導交流想法,自主把控創作方向,更實地走訪考察,讓自己成為“當地人”

隨著作品集課程的開始,Ziyi和老師都發現,雖然Ziyi有很多想法,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想法都是具有實踐性的,可能有想法,但是想法要如何延續、如何進行,Ziyi有時候就會失去方向。

因此前期的課程重點,就主要集中在思維邏輯的提升,和思路的梳理上。老師並不會強制性的要求Ziyi做什麼,也不會直接告訴她,怎樣做,能直接達到最好的效果。

每當Ziyi有了新的想法,老師都會和Ziyi不斷的交流和溝通,共同商量想法的可行性和實踐意義,共同確定下項目的主題和創作方向,之後由Ziyi自主把控整個項目的方向與創作執行。

Ziyi同學告訴我們,她的作品集8個項目裡,有3個項目都曾經歷過推翻重做,老師並沒有不耐煩,而是因材施教的與她一起學習,查閱資料,互相討論。而她本人,更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項目,去到美國、德國、瑞典、法國做實地考察與街頭採訪。

她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和當地人獲得共通的想法、理解,和觀念。從而更好的尊重當地文化,和研究對象群體。

Q:

我的作品集整體來說,都比較偏向於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邊緣化人群等,公益性、文化研究性非常強。

我最喜歡的作品,有兩個,一個是關於時間延展性的項目,叫作

Ziyi同學的作品集

在在項目開始前,我做了很多文化背景的調查,老師也給我很多方向和建議,告訴我一定要去做背景調研和文化研究。

因為我剛開始的時候是完全不會梳理我的思路和創作的,我可能很喜歡去想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這些想法都是比較碎片化的,可能就是瞬間出現在我頭腦裡的,我有想法的時候我會去研究他們,但是我並不知道要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並通過一件作品體現出來。

這是我的第一個作品,老師從這個時候開始,就一直在引導我怎麼把我“得到的訊息”,轉化成“我能用的訊息”,並且怎麼變成視覺化元素。

Ziyi同學的作品集<Unfold Fold>

因為這個項目就是邊學邊做,包括很多基本的技能、方法、思考、整合方式等,我都是在這個項目裡學會的,所以這個項目進行的時間就比較長,大概有一個暑假吧,大半個月。這個項目進行的時候,我有事沒事都會去上海圖書館查資料,做研究,我和老師也進行了很多的項目小試驗。

最後這個項目進行的時候,我做了很多關於時間的視覺化展示,比如把一個西紅柿放在那裡,觀察它慢慢腐爛的變化,之後把這樣的視覺元素提取出來,從而表達一種“時間延展性”的概念。就像下面這張圖這樣:

Ziyi同學的作品集<Unfold Fold>

這個其實我也有用到“跨學科”,因為這個就用到了物理的一個時間晶體的概念,我把它和我做的視覺試驗結合一下,因為我這個項目的主題就是“時間延展性”,因此就結合物理學的概念,去做了一個小圖案。

Ziyi同學的作品集<Unfold Fold>

這個項目是一個比較哲學的,不是能很直接的就提取到視覺元素,或者很直白的進行表達的,所以第一次我拿著這個項目給所有的專業老師critique的時候,大家都表示,不是很明白我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內容;並且老師也反映,這個項目初期的成品太過於Fine Arts了,不是很適合去申請Graphic Design,所以Dong老師又重新幫我梳理思路,重新探討方案。

Ziyi同學的作品集<Unfold Fold>

最後的定稿成品,就更加Graphic Design了,是一個interactive的海報、字體這些。最後的這個海報是經過了多次折疊後的樣子,從而將視覺性的內容,換成了在空間中的一種互動展示摺頁。

Ziyi同學的作品集<Unfold Fold>

接下來這個這個項目進行的時候,我去歐洲做了很多的街頭訪問,看了看當地的難民以及當地的環境。因為當時難民在歐洲是一個非常受關注和話題討論的群體,所以這個項目的前期調研和資料收集,我是在瑞典和德國完成的。

Ziyi同學的作品集<Lust for Life>

瑞典是最早開始大量接收難民的國家,但是近幾年已經停止接收難民了,德國是最近幾年開始,大量的接收難民。它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國家,所以我就去到當地,去做街頭訪問,問了很多人。其實除了瑞典和德國,巴黎我也有去探訪。

問題很簡單,只有兩個,一個是

Ziyi同學的作品集<Lust for Life>

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可以讓人們關注到更多類似這樣的群體,不只是難民,我們的社會上其實還有很多的流動性人口,都需要我們的關注。這個項目進行的時候,我還去做了很多文化的研究,包括文字、符號等,從其中提取了很多的元素進行整合。

Ziyi同學的作品集<Lust for Life>

Ziyi同學的作品集

<Lust for Life>

並且我覺得,不是所有的事情和新聞,都是可以通過“文字”這一種途徑來表達的,所以我就希望可以通過視覺化的東西,讓我們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

在皇藝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到我關於創作想法的問題,我有告訴他,我並不是很想要做出,所謂多麼漂亮的作品,而是比較偏向實用性,和文化討論性的東西。

Ziyi同學的作品集<Lust for Life>

我覺得在這方面,Do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她沒有強迫、要求我去做哪一方面的項目,而是很關心我的想法,希望我能做真正屬於我自己的作品,同時這個作品也是高度融合展現我自己想法的。她會一直跟著我的興趣愛好和觀點走,給我提出的很多建議,無論是技術也好,還是理論也好,都是因材施教的,所以我整個項目的發展都有很高的自由度,但也有很明確的方向性。

Ziyi同學的作品集<Lust for Life>

像在這個項目裡,Dong老師就啟發我考慮了很多東西,包括最終方案的可實施性、便捷性、易傳播性、成本花費等。不只是從視覺層面去思考,還要從其他角度和專業方向去溝通、思考。比如我從難民的角度出發,提取元素,最終將受眾範圍擴大到一個廣泛的人群。其中有一個成品就是貼紙,人們可以立即、並且隨時使用到這些東西。

Q:

我的作品集里大部分項目,延展性都比較高,最初都是比較小的項目,但是可發散性非常高,我可以通過這一個小的觀點,引出非常多的創作內容。大部分最開始都不是只專注在平面設計方向,而是後期都可以通過平面視覺來展現。

老師有給我很好的引導,告訴我怎麼將想法最終落在平面視覺上,但是前期想法階段,和進行過程中,老師又很尊重我自己的創作。

Ziyi同學的作品集<Anxious Bubbles>

這6個項目裡,有一個叫作這個項目結合了聲音藝術、交互裝置、3D動畫,做了一個互動形式的零售機。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玩過可口可樂的擁抱販賣機,你只要擁抱一下販賣機,就會獲得一瓶可樂。我的靈感其實就來源於這個販賣機。

Ziyi同學的作品集<Anxious Bubbles>

但我做的販賣機並不會掉出可樂,我做了5組關於抑鬱症的視覺化動畫,以及一些聲音,當你抱這個機器的時候,它就會出現動畫、小泡泡,和一些類似於fortune cookie裡的小紙條那樣的小驚喜。

我在這個項目裡就用到了很多我本科原專業的知識,不只是做設計、做漂亮的圖形,我還關注到了很多關於體驗的感受,比如就算你沒有辦法實地的去感受這個販賣機,你也可以在我的網站上去做互動。

Ziyi同學的作品集<Anxious Bubbles>

還有我的最後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我也做了很久,因為很多東西都比較難具象化。

這個項目開始的時候,是我在UC Berkeley期間,當時美國Trump剛接手,美國人對於這件事都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當地其實是有點混亂的。

Ziyi同學的作品集<A Mind Palace>

因為我在前期學習景觀設計的時候,研究了隈研吾的空間層次和結構,所以通過理解他的創作表達,我最後就做了一個建築景觀空間一樣的折疊手工書,用不同的建築層次去表達不同的體驗內容,每一層也都用視覺元素去表達不同的寓意。

Ziyi同學的作品集<A Mind Palace>

然後我還有一個項目是我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這個項目也是我和Dong老師不斷探討後得到的。因為我其他的幾個項目都有點“概念化”,所以這個就是比較實用的一個項目,關於共享單車這個主題。

共享單車雖然很便利,但是它的出現其實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尤其前一段時間開始,很多人為的破壞、對交通環境的影響,和景觀的不適用性,都讓它慢慢從城市文化中被隔離開來了。

Ziyi同學的作品集

當時我和Dong老師講了我的概念,但可能因為我自己也沒有思考明白我這個項目到底要怎麼去進行,所以我其實也只是有一個想法和出發點,後面的實施和具體研究,都是沒有的。

Dong老師為了幫助我完成這個項目,她也去查了很多資料,看了很多相關的報告啊、書籍啊等等,她自己就在做很多跨學科的事情,來引導我,幫助我理清思路。最後我們商量出的結果就是去探討“共生”這個話題。

Dong老師當時就建議我,不要把想法只局限在視覺層面,可以用另一種形式的表達,來間接的引導人們思考。尤其針對這種社會亂象的問題,其實對於人們來說,最直接的人體感官,可能比視覺更具有衝擊力和思考性,所以最後我就想到了要用人體和服飾的關係來展示。

Ziyi同學的作品集<BIKEBIKE>

首先通過一系列的海報,把自行車進行拆解,並和人體系統的連接在一起,之後又結合我本科的專業,去探討了在溝通層面上的一種思考——共享,這個概念其實不只是行為和生活方式上的,還包含情感和訊息層面。

最後的海報是用明信片拼接起來的,可以用來寄送,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共享”的概念。雖然海報是一種最普通的表達形式,但是當它結合了情感與溝通方式,它就會變得更加有趣,有互動性。

因為這個項目裡本身就有人體這個概念,並且當時我一直在研究女性群體的社會利益和權益,所以我又做了一個很行為藝術的作品,把女性的身體和自行車結構結合在一起,做了一組很“彆扭”的服飾,用來考慮自行車的本質,因為自行車的產生其實是和女性自由有關係的嘛。

走訪經歷與學習方法讓她獲得靈感,對老師百分百的信任讓她們成為設計與創作上的朋友

Ziyi同學的作品集整體都比較偏向於社會化議題和邊緣人群的研究探索,她關注當代全球化的熱點問題,也將視野放在生活的細節處。

為了讓Ziyi更多的想法可以真實的融合,老師作為她的合作者,也去盡力查閱資料,和她一起研究。在老師的幫助下,Ziyi獲得了從把“得到的訊息”,轉化成“我能用的訊息”,並且變成視覺化元素的轉變。

Ziyi付出了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和努力,老師也給予她百分之百的支持和責任心,老師不斷的critique、不斷的梳理思路,通過新舊方案的對比,讓Ziyi認識到:“跨學科”並不是說專業越多就越好,“跨學科”也需要有項目發展主線,也應該是有意義的。

Q:

是有必要的,像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和在地文化相關的,這種帶有很突出當地文化性質的項目,如果你不去到當地,是很難設身處地的感受到氛圍的,很難有切身的體會。

我自己的很多親身經歷,會幫助我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要用怎樣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如果我不去做這些前期的工作,我可能就不會想到的要進行那麼多“跨學科”的嘗試。

在表演裡,有一種叫做方法派的模式,我很喜歡用這種方式去進行創作,每次創作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當做是處於當時環境中的那個人,讓自己融入項目,來清晰自己的感受。

當你有了切身的感受,你與你所研究的這個群體,就有了更多的通性,更深的理解以及尊重。

Q:

是的,首先就是因為我在有了靈感和想法的時候,我也有會有幾個大概的方向,可能最終的結果我還沒有想好,但是會有一個大概的思路,比如我開始一個項目前,老師就會問我:

每個想法老師都會和我討論,我們都覺得很好玩兒的,或者可以繼續發展下去的,我們就會去嘗試著做,不管這個項目最終會不會被放進我的作品集裡,我都會和老師一起試著去完成它。

Ziyi同學作品<Plumrose Dumpling House>

每週上課的時候,我可能都會帶著新的想法和新的方案,然後Dong老師都會帶著我去嘗試。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就是最開始的時候,想法有很多很多。我覺得這時候老師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雖然你有很多想法,但並不是每個想法都很“靠譜”,老師在這一階段的作用,就是幫你篩選想法,幫你梳理思路,每個想法都去簡單的嘗試一下,然後發現自己真正關注的話題是什麼。

Ziyi同學作品

之後再將注意力和經歷,完全的投入於最後的這個想法。就比如說,你想到要結合其他專業的方向去做這個項目,可能就會覺得要多做、多結合幾門專業,但事實上,真正跨學科的作品,不應該是“花里胡哨”的,它有自己的主線和最重要的關注點,你的“跨學科”應該是有意義的。

所以這時候和老師的交流就非常重要,因為你的想法不一定是有意義的,老師會從其他角度引導你,讓你自己發現這個項目最好的突破點是什麼。

Ziyi同學作品<Plumrose Dumpling House>

Dong老師對我最有幫助的一點,我覺得還在於,她在“因材施教”的同時,也給予了我最大的發展空間。針對我的短板:設計基礎薄弱和邏輯混亂,她每次都很有耐心一次一次幫我縷順思路,給我排版的建議。

我作品集中有三個項目其實中途都經歷了自己不滿意、推翻重做的過程。這時候老師也沒有不耐煩,而是對比我的新舊方案,從專業的角度跟我分析兩個方案的優劣,再讓我自己抉擇。

而且在跟Dong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只是針對作品去討論,她也會給我很多作為設計師的經驗分享,這對完全沒有設計背景的我來說是很珍貴的。

比如我去看了一些展覽啊什麼的,就會發給老師,老師去看展也會發給我,我覺得這種大家一起討論、分享的過程,對我整個對設計學科的認知建設都是很有幫助的。

Q:

我面試的時候一共有3位面試官,一共進行了大概17、18分鐘吧。其實我還挺緊張的,面試前老師有給我發一些準備資料,我覺得幫助真的很大,因為上面記錄的問題,真的大部分都被問到了。

首先他問了我最喜歡的是哪個作品,我先和他們介紹了一下我整個作品集的關注點是什麼,之後就說了

因為我整個作品集都比較特殊,都是很有針對性的群體,像我最喜歡的那個項目,就是關於流動人口的,其次還有針對抑鬱症患者,女性群體等。所以面試的最後一個問題,面試官就問我:為什麼會想到要做這樣的一個方向?

Ziyi同學作品集<Feminist Orange>

然後關於我的項目我就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去回答了這些問題。

最後面試官說的一點,我覺得是對申請皇藝的學生來說,可能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面試官說他們很欣賞我做了這麼多跨媒介的嘗試和創意表達,我覺得如果大家是有申請皇藝的意向的話,可以多做一些這種嘗試。


近20個專業的融合,讓她拿下RCA,豐富的個人經歷是她創作的支持有想法,對全新的世界充滿興趣,想法獨立,對世界和全球化熱點議題,有自己的見解和解讀方式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Article

獲得父母支持,重讀本科,拿到倫時offer的她最感謝老師“不代做”!

Next Article

ONE VIDEO | 拿下皇藝,要先抓住它的“胃”,把廚房搬進作品集!

Related Posts